专业认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教育 - 专业认证 - 正文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

日期:2015年04月01日 00:00    作者:   来源: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20153月修订)

说明

1.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认证。

2. 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3. 申请认证的专业应当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该专业符合本标准要求。

4. 本标准在使用到以下术语时,其基本涵义是: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

2)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

3)评估:评估是指确定、收集和准备所需资料和数据的过程,以便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有效的评估需要恰当使用直接的、间接的、量化的、非量化的手段,以便检测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评估过程中可以包括适当的抽样方法。

4)评价:评价是对评估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资料和证据进行解释的过程。评价过程判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5)机制:机制是指针对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套规范的处理流程,同时对于该流程涉及的相关人员以及各自承担的角色有明确的定义。

5. 本标准中所提到的“复杂工程问题”必须具备下述特征(1),同时具备下述特征(2-7)的部分或全部:

1)必须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才可能得到解决;

2)涉及多方面的技术、工程和其它因素,并可能相互有一定冲突;

3)需要通过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才能解决,在建模过程中需要体现出创造性;

4)不是仅靠常用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的;

5)问题中涉及的因素可能没有完全包含在专业工程实践的标准和规范中;

6)问题相关各方利益不完全一致;

7)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

1.通用标准

1.1学生

1. 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2.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3. 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并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4. 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

1.2培养目标

1. 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2. 培养目标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3.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1.3毕业要求

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以下内容: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4  持续改进

1.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教学环节、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促进毕业要求的达成;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

2.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

3. 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1.5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必须包括:

1.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

2.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4.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1.6 师资队伍

1. 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2. 教师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3. 教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4. 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

5. 教师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

1.7支持条件

1. 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

2. 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3. 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

4.学校能够有效地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与稳定合格的教师,并支持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5. 学校能够提供达成毕业要求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支持。

6. 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能有效地支持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

2.专业补充标准

专业必须满足相应的专业补充标准。专业补充标准规定了相应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方面的特殊要求。

 

水利类专业

本专业补充标准适用于水利类专业,包括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简称水文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简称水工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简称港航专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简称农水专业)。

1.课程体系

1.1 课程设置

课程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设置。本专业补充标准只对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与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内涵提出基本要求,各学校可根据该基本要求设置课程。

1.1.1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数学类包括线性代数、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知识领域;

自然科学类包括物理、化学、生态学(或环境学)等知识领城。

1.1.2工程基础类课程

水文专业:包括自然地理学、水力学必修核心知识领域;地理信息系统等可选核心知识领域。还包括水利工程、运筹学和测量学等知识领域。

水工、港航、农水三专业: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材料、工程地质、工程经济、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知识领域。还可包括电工电子学、水文地质等知识领域。

1.1.3 专业基础类课程

水文专业:包括气象学、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和地下水水文学必修核心知识领域;水环境化学、河流动力学、水文测验、水利经济和地下水动力学等可选核心知识领域。

水工、港航、农水三专业:包括水利概论(或水利工程概论)、水力学、土力学、工程水文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等知识领域。根据专业特色,还可包括弹性力学及有限元法、钢结构、河流动力学、海岸动力学、电工学及电气设备、水利计算、土壤学与农作学等知识领域。

1.1.4 专业类课程

水文专业:包括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必修核心知识领域;水文预报、水文地质勘察、水灾害防治和水文水利计算等可选核心知识领域。还包括工程管理、水库调度与管理、河口水文学等知识领域。在该专业的10个可选核心知识领域中,至少选5个领域为必修。

水工专业:包括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等知识领域。

港航专业:包括港口规划与布置、港口海岸水工建筑物、航道整治、渠化工程、水运工程施工、工程检测与维护等知识领域。

农水专业:包括灌溉排水工程学、水工建筑物、水泵及泵站、水利工程施工等知识领域。还应在土壤水动力学、地下水、工程管理、工程概预算、灌排工程系统分析、水利工程移民、灌溉试验方法、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水工模型试验、泵站运行与管理、水土资源规划、水土保持工程、房屋建筑学、村镇给排水、设施农业、施工监理等知识领域中至少选5个领域为必修。

1.1.5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提高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身体健康水平。从事专业工作时能够正确认识社会、经济、环境、安全、法律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1.2 实践环节

包括课程实验与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及其他实践环节等,其中每个课程设计一般安排12周,毕业设计(论文)不少于12周。

1.2.1 课程实验

水文专业:包括物理、化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力学、自然地理、河流动力学、水文测验、水文地质勘察和地下水水文学等;

水工、港航、农水专业:包括物理、化学、材料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材料、工程测量、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还可包括电工学及电气设备、土壤学与农作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专业综合实验等。

1.2.2 课程实习

水文专业:包括测量、气象、自然地理、水文测验等;

水工、港航、农水专业:包括工程测量、工程地质等。还可包括水文地质、工程水文等。

1.2.3 专业实习

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

1.2.4 课程设计

水文专业:包括水文水利计算、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水文地质勘察等。

水工专业: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等。还可以包括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等。

港航专业: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关专业课的课程设计(2门以上,共不少于3)

农水专业: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灌溉排水工程学、水工建筑物、水泵及泵站等。还可以包括水土资源规划及利用、水土保持工程等。

1.2.5 其他实践环节:

包括工程技能训练、科技方法训练、科技创新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但应适量计入学分。

1.3 毕业设计(论文)

1.3.1选题

毕业设计(论文)要以所学知识为基础,结合实际工程进行综合设计训练,也可对涉及本专业的专门技术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课件制作、调研报告、技术总结等综述性文章报告不能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1.3.2内容

包括选题论证、文献检索、技术调查、设计或实验、结果分析、写作、绘图、答辩等,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锻炼,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1.3.3指导

有足够多的教师从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材料(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反映指导教师指导与管理过程的材料、指导教师评语、评阅教师评语、答辩记录等)齐全。结合生产项目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应由教师与企业或行业的专家共同指导,答辩时一般应有企业或行业的专家参加。

2.师资队伍

本专业的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应达到50%;应有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还应有能满足实验教学要求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2.1 专业背景

从事本专业必修专业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中至少有一个学历属于相应专业类的学科专业,并有较好的学缘结构;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1970年以后出生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其以上的学位。

2.2 工程背景

从事专业课教学工作的教师中,80%以上有参与工程实践的经历,10%以上有在相关企事业单位连续工作半年以上的经历。从事专业课教学工作的主讲教师要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应有本专业领域的科研经历。

3.专业条件

3.1 专业资料

学校图书馆及学院资料室中有与本专业有关的图书、期刊、手册、年鉴、工程图纸、电子资源、应用软件等各类资源。各类资源的利用率高,有完整的学生借阅、使用档案。

3.2 实验条件

实验仪器设备有足够多的台套数,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

3.3 实践基地

有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所能提供的实习内容覆盖面广,能满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的教学要求。

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提高创造性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